close

  —— 一位身患癌症的高原藏鄉女醫生的一天
  □耿冉 胡筱紅 本報記者 陳建兵 文/圖
  早上8點10分,陽光還沒有爬上山坡,康巴高原鮮水河畔,甘孜州爐霍縣斯木鄉衛生院內,3名專程從外鄉趕來的農牧民在診療室前默默地等候著。
  這是12月13日,一個平常的星期六,他們等的是鄉衛生院醫生譚曉琴。
  8點43分,兩個緩緩走來的身影進入等候者的視線。其中一位身形單薄,面帶笑意,正是譚曉琴。陪在一旁的是她的母親。
  譚醫生的家在1.6公裡外,這段路,常人走來不過二三十分鐘。然而,為了能在9點前趕到鄉衛生院,31歲的譚曉琴和母親貢青拉姆在清晨7點過就出了家門。因為,即便是短短的路程,對於一位罹患支氣管大細胞癌已4年的女性來說,也是一次次艱難的考驗。
  咳嗽聲中的艱難診療
  冬季,衛生院里的室溫在2℃左右。譚曉琴抵達後做的第一件事,卻是用毛巾擦去一身熱汗,換上白大褂。貢青拉姆告訴我們,4年來,每次走到鄉衛生院上班,譚曉琴都會出一身大汗。“只要不去成都化療,她都堅持來為村民看病。”看著譚曉琴又準時出現在診治室,同事澤里德吉心疼地說。
  打開診療室,譚曉琴把3位農牧民引進門。或許是因為目睹了譚曉琴走進衛生院時的憔悴與虛弱,他們的臉上露出感動和關切的神情,甚至小心翼翼地不敢張嘴說話。
  這3人是慕名而來的,他們聽很多人說起過“譚醫生看病看得好,對大家好”。
  譚曉琴的微笑讓他們漸漸放鬆下來。
  一個接一個的,譚曉琴開始診治病人。其間,她不時發出咳嗽聲,卻始終面帶微笑,很有耐心。有的農牧民因為文化水平不高,不能準確地描述病情,她就一遍遍細細詢問。
  溝通、聽診、檢查。記者看了一下表,譚曉琴每診治一個病人,要花大約20分鐘時間。隨後的採訪中,多次到鄉衛生院看病的村民袁伯均一再稱贊譚醫生的耐心:“她每次都會問得很細,很細。”
  4個月前就已經擴散的癌細胞,侵擾了譚曉琴的呼吸道,令她說話困難,為了讓病人聽得更清楚,她說話時總是很用力。這樣,呼吸又會加快很多,咳嗽也更加頻繁。
  病人起身拿著處方往外走時,我們又聽見譚曉琴用嘶啞的聲音對病人囑咐著。回應她的,是病人真摯的祝福。
  上午10點40分,看完5名病人後,譚曉琴稍作喘息,臉色蒼白地起身走向自己的房間。
  貢青拉姆說,女兒是去換下後背墊著的毛巾。由於每天和病人打交道要耗費大量體力,譚曉琴的背上隨時墊著一條吸汗的大毛巾,“一天下來要換上兩三次”,這還沒算上晚上回家出的一身大汗。
  10萬圈轉塔背後的祈願
  譚曉琴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軍醫大學,她放棄到城市工作,回到這個山鄉衛生院,已有10年。
  從醫,是受在家鄉做醫生的父親影響。“我是醫生的女兒,小時候在村子里大家都很關心我,所以我想讓他們少些病痛。”
  就在譚曉琴診治過程中,診療室里不時有人進進出出。記者發現,其中有的並不是病人,是周邊的鄉親,只是來看看她。
  醫科大學科班出身,又善於與病人溝通,譚曉琴的醫術在鄉親們看來那是沒說的。鄉幹部告訴我們,農牧民們都認為“吃了譚醫生開的藥,病好得非常快”。一傳十,十傳百,找她看病的人越來越多。
  4年前譚曉琴被查出患癌後,縣上領導安排她休息治病,她謝絕了領導的好意。鄉衛生院人手緊張,只要沒到省城治病,她都會來上班。“我知道我的病情,但我還能為鄉親們盡上自己的一點力,必須給自己再搶些時間。”看病間歇,譚曉琴摘下口罩,輕聲對我們說。“她爸爸是鄉裡退休的醫生,媽媽是農民,為了治病,家裡的全部積蓄都花完了。”同事王力軍說,為了陪護女兒,貢青拉姆沒時間打理家裡的6畝多地,一家人日子過得很緊巴。
  也許正是知道靠著貧瘠土地生活的鄉親們的不易,譚曉琴開藥方,總是絞盡腦汁地找最便宜卻有效的藥。記者詢問了一位叫扎西澤仁的病人,他說,在譚醫生這裡看病花錢最少,“看個感冒沒有超過10塊錢”。
  鄉親們告訴我們,得知譚曉琴患病的消息後,當地有400多名農牧民自發地以藏族的習俗為她轉塔祈禱。3天時間,沒日沒夜,大家為她轉塔10萬圈。
  交談間,又有病人走了進來,看上去與譚曉琴相熟,進門後的第一句話就是:“你自己要多註意休息哦!”
  “病人日記”寫不完的親情
  快到13點了,高原在陽光照耀下變得溫暖,這個時候的病人也很少,譚曉琴吃起媽媽從家裡帶來的午餐,一份土豆絲,一份青椒腊肉。
  飯後,吞下一大堆的藥片,譚曉琴與同事們坐在院壩里曬太陽。大家說,曉琴聽;大家開玩笑時,她也露出開心的笑容,“其實我知道他們一直想讓我開心”。
  譚曉琴知道大伙關心著她,她也在時時關心大家。
  在譚曉琴的抽屜里有一本筆記本,上面密密麻麻地寫著藥品名稱和所需村民的名字,她每次去成都做治療時,會幫村民帶回那些在爐霍縣城難以買到的藥品。
  現在,她已經有三本“病人日記”了。“她把病人當作自己的親人來對待。”採訪中,不少農牧民這樣告訴我們。
  快到15點的時候,一位左腿受傷的村民來到診療室換藥。病人很信賴譚曉琴,他受傷時傷到了骨頭,正是譚曉琴為他醫治的。譚曉琴帶上口罩,消毒雙手,開始工作。
  這時,我們看見了令人動容的一幕:為了避免自己因咳嗽抖動雙手而導致病人疼痛,譚曉琴一直強忍著不咳嗽,一張臉因憋氣變得通紅。一直到為病人腿上的傷口換完藥後,她才癱坐在板凳上,在咳嗽聲中大口大口地喘著粗氣……
  日頭漸漸西移,譚曉琴背上的毛巾,又被汗水浸濕。
  記者手記
  譚曉琴說話很吃力,聽她說話,記者很揪心。
  最初,她並不願意接受我們的採訪,因為她想把自己只能微弱說話的力氣都用在為村民看病上。是母親說服了她:“他們想報道你的事情,帶來更多的醫生為大家看病。”
  只要說起為鄉親們看病,她似乎就忘掉了自己的病痛。她說,病人不痛了,醫生的心裡才不會痛。
  這位生長於高原山村的藏族女醫生樂觀豁達,閑暇時她喜歡獨自在屋子裡做點手工活,那一片一片的塑料膠片在她的手裡很快就能變為一朵朵美麗的花兒,恰如一個個生病的農牧民經她的手而得以康復。
  將群眾放在心上的人,群眾也會把她放得很高很高。當地藏族群眾10萬圈的轉塔,讓我們感受到他們對這位女醫生那份發自內心的敬意,和比天還高、比地還厚的情義!
  (原標題:被汗水浸濕的白大褂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p66qpav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