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  最經典的話語
  好事要做千千萬,服務沒有終點站。20年的村幹部經歷告訴我,沒有落後的群眾,只有落後的群眾工作方法;聯繫服務群眾不是一句口號,而是一點一滴的行動……只要我們用真心將自己融入到群眾中去,群眾就會始終和我們保持一條心,就會全力支持配合我們的工作。
  最感人的場景
  2008年,村兩委在為全村老人過重陽節時,鄒光蓉和村幹部很意外地被老人們推到臺上,鄒光蓉和其他村幹部還以為是老人們要村兩委幹部表演一個節目,結果不是。600多名老人集體起立向他們鞠躬,對兩委班子這幾年為全村發展付出的辛勤努力表示感謝。
  今天的蒲草村成立於2005年,由原蒲草、連山、土橋三個村整合而成,農民人均年純收入3000餘元,村集體經濟年收入不到10萬元,而且還背負180萬元的債務。這一年,一位35歲的女人通過公推直選“臨危受命”,擔負起蒲草村黨總支書記的擔子。她的名字叫鄒光蓉。在這位雷厲風行的女支書帶領下,蒲草村從一個落後、經濟收入匱乏的農業村,變成了一個以葡萄種植為主導產業、農業經濟收入快速發展的富裕村,到2013年底,全村的農民人均年純收入已突破16000元,村集體經濟年收入發展到了600萬元。
  帶領群眾致富
  蒲草村變葡萄村
  20年來,我深刻感悟到,為群眾解難題、辦實事是聯繫服務群眾的第一職責,只要我們真心為群眾辦了事,我們做的點點滴滴,他們都會看在眼裡,記在心裡。
  走進蒲草村,一眼望不到頭的葡萄地映入眼帘,十分壯觀。65歲的葉世樹大爺正和老伴一起為葡萄澆水、掐苗,談起蒲草村的葡萄,頗為自豪,“我們現在的葡萄,每年還是青果子的時候,各地採購商就紛紛開車前來交定金預定了。感謝鄒書記,在她的幫助下,我們的葡萄品質越來越好,價格越來越高!”
  葉世樹說,蒲草村栽種葡萄已經有20多年的歷史,但是傳統的種植方法,再加上村民偏低的文化水平和農村資源少,村民們的收入並不高。特別是出行難和抗自然風險力弱,更是讓村民們辛苦一年,常常換不回應得的成果。
  在蒲草村黨總支書記鄒光蓉的記憶中,有這樣一件事揮之不去。2000年,村民種植的近千畝葡萄馬上就要上市,卻連續幾天遭到突如其來的暴雨襲擊,眼睜睜看著大量的葡萄爛在地里,幾乎絕收,村民們一年的辛苦和希望打了水漂,一個個欲哭無淚,甚至有一個村民因為想不開,服農藥走了極端。
  鄒光蓉非常揪心,心痛得連續幾天晚上都睡不著。出任村黨支部書記後,她暗暗下定決心,無論如何,一定要改變這種狀況,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。她經常問自己,這種天災能不能避免呢?不能避免的話,那能不能降低損失呢?
  為了提升葡萄品質,走上葡萄產業化發展的新路子,實現可持續增產增收,鄒光蓉請來區農發局、科技局的專家,手把手教導村民提高種植技術。最初推廣新技術、新品種的時候,還有很多農戶有擔心和顧慮。鄒光蓉從全村遴選出10戶有闖勁的種植大戶來試點,以帶動更多的村民。
  在給種植大戶做動員工作的時候,鄒光蓉毅然作出承諾,“如果採用新技術後,畝產收入比以前低,我個人按標準給大家補上;如果超過以前,全部歸你們自己所有!”鄒光蓉背水一戰的豪情,激發了大家的積極性,科學的種植方式,也讓村民們嘗到了甜頭,一年下來,試點戶平均每畝收入達到了7000餘元,比以前翻了一倍還多,農戶們都爭著到試點葡萄地去參觀、報名學習,從曾經的死活不願意嘗試,到主動研究新技術,纏著農技專家學知識。
  嘗到了新品種、新技術的甜頭後,村民們有了更高的發展熱情和生產積極性。他們找到鄒光蓉說:“書記,我們能不能也像龍泉的桃花和汽車城一樣,創建自己的品牌,把葡萄生意做得更好更大啊?”群眾動動嘴,鄒光蓉跑斷腿。為了實現村民們批量快銷價高的願望,鄒光蓉帶領班子召集議事會成員、黨員代表、群眾代表,圍繞“蒲草葡萄品牌化怎麼乾”開展大討論。“舉辦葡萄節聚集人氣”“搞綠色栽培、有機種植”“成立合作社搞規模經營”“走出去發展”等一個個金點子不斷冒出。
  為了讓蒲草村的葡萄產業做大做強,鄒光蓉還帶領村民們,修建標準化水渠3.5公里,避免了葡萄被水淹的命運,提高了葡萄的抗自然風險能力;修建道路10公里,不但實現了組組通,而且實現了80%以上家庭戶戶通,葡萄運輸的道路暢通起來。
  如今,蒲草村的葡萄從以前的畝產不到3000元,達到了8000元以上,從以前的3000畝發展到了現在的6000多畝,成為了名副其實的“葡萄村”,提升了葡萄的抗市場風險能力,蒲草村再也沒有遇到過葡萄滯銷的問題。
  以公心換民心
  凝聚力大增
  群眾最擔心幹部沒有一顆公心,處理事務一碗水端不平,把村上的財務當家務,在裡面“吃欺頭”;只要我們陽光透明,就能獲得他們的支持、贏得他們的信賴。
  2005年,鄒光蓉被公推直選為黨總支書記時,新的蒲草村,不僅家底單薄,人心更是渙散,來自三個村的好些“幹部”,總想把“好處”往先前村“偏”,搞得議而不決、吵架拌嘴的事情常常發生,“村組調整綜合徵”問題異常突出。
  上任之後,鄒光蓉忙得最多的事,就是接待群眾的上訪。到村上上訪的群眾一茬接一茬、一群接一群,讓鄒光蓉整天都要花大量時間去向群眾解釋,根本沒有精力抓村上的發展。這些矛盾和問題,簡直把她壓得喘不過氣來,晚上回到家後,滿腦子都是群眾把她圍堵在辦公室、甚至罵她“吃欺頭”的情景,想到這些,就悄悄地流著委屈的眼淚。
  丈夫對她說:你還是重操舊業開雜貨鋪算了,當個支部書記工資又不高,還付出那麼多,不但得不到一句好話,還惹得一身麻煩……說得她幾次都想打退堂鼓,一辭了之。
  “但不服輸的性格告訴我,既然是被黨員群眾公推直選出來的,說明絕大多數黨員群眾還是支持我、信任我的,如果我就這樣不幹了,那豈不是成了‘此地無銀三百兩’,我就是占了便宜、吃了欺頭。”鄒光蓉回憶說,那段時間她經常自己給自己打氣,一定要好好地幹下去!
  但要繼續好好地幹下去,又怎樣才能化解群眾的疑慮呢?鄒光蓉帶領班子思來想去,最後做出了變被動為主動的決定,採取“三個主動”的工作方法。
  主動走下去掌握民情戶情。組織班子成員、區級部門駐村幫扶隊員、街道包村幹部、“一村一大”和黨員骨幹等力量,分組深入村民家中、田間地頭,一對一、面對面瞭解群眾的想法、收集群眾的意見、查找存在的突出問題,經過2周時間的集中奮戰,走訪家庭2000多戶、4000多人,收集意見建議306條,集中梳理為財務開支不透明、重大事務決策不知曉、基礎設施改善不快速、產業發展支撐不夠強等方面的問題,切實摸清了家底,找到了努力方向。
  主動公開財務接受監督。在收集到的問題當中,群眾反映財務開支不透明最突出,鄒光蓉決定用“以公心換民心”的辦法從這裡率先改起,把村上的每一筆開支都置於群眾的陽光監督之下,切實打消村民的顧慮,給群眾一個明白,還自己一個清白。為此,鄒光蓉帶領班子制訂了村務公開十二條、財務管理十項規定,實行村民代表每月30日例會等制度,採用“明白紙”、會議、公開欄等方式將財務定期公開到組、到戶,每年都請專業審計機構對財務收支進行獨立審計,背起賬單輪流到各組公佈,終於消除了群眾的疑慮,由懷疑變成了信任。
  主動請村民全程參與村級事務。為做到科學合理決策,鄒光蓉帶領班子研究制定《村級事務決策程序》,規定凡是村級重大事務,都要請村民代表事前事中事後全程參與。到底乾不乾,由群眾說了算;到底怎麼乾,由群眾來決定;到底幹得好不好,由群眾來評判。辦法一齣,村民有序參與村級事務的積極性便被很快調動起來了,以前很多停滯的道路修建、葡萄品種改良等重大事項得到了快速推動。
  現在的蒲草村,村上鄰裡有糾紛,老同志主動去化解;道路需維護,村民積極想辦法;村上有大事,議事會積極出主意;項目要拆遷,村民主動配合支持……群眾參與村級治理、發揮主體作用的積極性越來越高。
  以民心聚民力
  解決群眾疾苦
  20年來,我深刻感悟到,為群眾解難題、辦實事是聯繫服務群眾的第一職責,只要我們真心為群眾辦了事,我們做的點點滴滴,他們都會看在眼裡,記在心裡。
  合三為一的新蒲草村,面積10平方公里,轄28個村民小組,7510人,和有的鎮的面積差不多。要深入到每個村民家中,及時瞭解他們的大情小事,工作非常具體。經常下村一趟,鄒光蓉累得兩腿就像灌了鉛,但她仍然咬著牙堅持。這樣苦,為什麼?
  在蒲草村的村道上,鄒光蓉給我們講了她至今記憶猶新的一件事。2009年5月的一天,有個村民跑到辦公室就衝著她吼:“鄒書記,村上開起門,就是不給老百姓辦事,你們還對得起門上‘為人民服務’那幾個字啊?”原來,這名村民為了辦個準生證已經跑了好幾趟,每次都是因為工作人員不在而辦不成事,還影響了他在企業的正常務工。
  鄒光蓉立即給村民道歉。“這件事對我的觸動很大,讓我明白了服務群眾、方便群眾不是一句口號,而應該是實實在在、方方面面的具體行動。從那之後,她便積極與街道溝通,爭取支持,在村上設立了便民服務室,與區鎮聯網,建立一站式快捷服務網絡;採取AB角工作制,實行“朝八晚六、中午不休”的坐班制和值班制,對有需要區鎮兩級辦理的事情或因事不能親自到村上辦事的村民,提供上門服務、委托代辦,雖然辛苦了村上的黨員幹部們,但方便了群眾,得到了群眾的擁護和肯定。
  “鄒書記一心牽掛著我們,想群眾所想,急群眾所急。”22組的貧困黨員張升洪一提起鄒光蓉就贊不絕口。原來,張升洪妻子早逝,本人身體不太好,兒子又患有精神病,一發作就亂打人,生活過得非常困難。看到這種情況,鄒光蓉便同班子成員商量,先由村上墊資將張升洪的兒子送到精神病醫院治療,穩定病情,同時將黨員種植技術能手組成一支志願者服務隊,一到農忙時節,就去幫他修剪果枝、施肥打藥,較好地緩解了他家勞動力不足的壓力,張升洪的臉上終於露出了難得的笑容。
  從那以後,鄒光蓉便充分整合轄區內企業、高校等黨員隊伍和村上的黨員骨幹,在全村組建了困難群眾幫扶、就業創業幫助等6支志願服務隊,常態化開展志願服務。通過這種辦法,幫助因車禍高位截肢的朱紅,順利考上了四川財經職業學院,實現了心中的“大學夢”;幫助全村15戶困難戶建好安居房,實現了心中的“住房夢”;僅用20天時間,就幫助17戶在“5·12”地震中受損的房屋進行了維修加固,兩個月內就對3戶房屋倒塌戶完成了新房重建,這些實事好事解了民生、暖了民心,切實增強了黨組織的凝聚力、號召力。
  “只要我們把群眾放在心上,群眾就會把我們放在心上。”2008年發生的一件事,讓鄒光蓉感慨不已。村兩委在為全村老人過重陽節時,很意外地被老人們推到臺上,鄒光蓉和其他村幹部還以為是要兩委幹部表演一個節目,結果不是。600多名老人集體起立向我們鞠躬,對兩委班子這幾年為全村發展付出的辛勤努力表示感謝。
  本報記者 趙一 文/圖
  出於公心
  才能贏得真心
  □程錦坪
  對於黨的基層幹部來說,秉持公心是贏得群眾信任的品質之源、立身之本、為政之要;對於基層政務來說,有公心就有凝聚力,有公心就有向心力,就公心就有號召力。
 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,就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根本宗旨。作為黨的基層幹部,每日直接與群眾打交道,千家萬戶,千頭萬緒,在工作中更要秉持公心,牢記宗旨,不僅要把人民放在心裡,更要把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落實到行動中。要真正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,設身處地為人民著想,想人民之所想,急人民之所急,盡職盡責,為人民謀幸福。
  鄒光蓉,這位龍泉驛區大面街道蒲草村的“當家人”,就是這樣一位心系群眾、公心為民的基層幹部。剛剛走馬上任的她,面對層出不窮的“村組整合綜合徵”問題,走訪群眾、公開村級財務、主動請村民參與村級事務,以一顆拳拳為公之心,贏得了村民信任;為村民孩子上大學主動籌款、組織志願者服務隊幫扶困難群眾、想方設法修建村級道路,牢牢站穩公心立場,辦點滴實事暖民心;為兌現對村民的承諾,上求專家,下推技術,最終將蒲草村打造成名副其實的“葡萄村”。試想,如果沒有一顆為公之心,如何能拋開私利,甘於奉獻,靠真誠贏得群眾的信賴?如何能心系群眾,為民解難,真心把群眾的事當做自己的事?如何能堅守多年對群眾的承諾,帶領全村群眾走上幸福康莊大道?
  真情系民生,公心貴如金。對於黨員幹部來說,不管群眾的思想觀念怎麼變化,為民辦實事、辦好事的標準不能走樣;不管為民執政的內涵如何豐富,一心為公的原則不能動搖。鄒光蓉,以真誠的為民為公行動,為我們樹立了典型。  (原標題:以公心換民心 以民心聚民力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p66qpav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